正值春光明媚之时,桃红柳绿、姹紫嫣红的美景令人心驰神往。
古往今来,春天总是生机勃勃,带给人希望和力量。
在唐诗中,有很多吟咏春天的篇章,它们有的是闲逸赏春之作,有的含离别思乡愁绪,有的讽刺时弊、排遣愤懑,不仅是诗人丰富情感的宣泄,也让诗歌本身魅力无穷,流传至今。
最近疫情多发,让很多人都不能尽情地欣赏春景。
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赏读唐诗中的这些咏春佳作,去体味春天的美好和诗人们丰盈的情感。
请看——
诗歌历来言志抒情,唐诗也不例外,其中有不少情感的宣泄。
其中咏春的诗篇,无不有诸多特定含意。
下面我们一起欣赏。
闲逸赏春
一生秉性放达的诗人贺知章,有七言绝句《咏柳》: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。
不知细叶谁裁出?二月春风似剪刀。
农历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般把柳叶剪裁出来,柳条如同用丝编成的带子向下垂。
春景着实让人心旷神怡。
也有诗人向往东晋陶潜所描写的“桃花源”的仙境,写下构思婉曲、境界幽深的咏春佳作。
如张旭《桃花溪》:隐隐飞桥隔野烟,石矶西畔问渔船。
桃花尽日随流水,洞在清溪何处边?
最为人所称颂的是诗人崔颢,他写的《黄鹤楼》格调优美,时人争相传诵。
诗曰: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崔颢写春天的黄鹤楼(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长江大桥引桥处,现楼为重建),诗中不见“春”字,却隐藏在“芳草萋萋”之中。
隔着江水,汉阳的树木清楚在望,鹦鹉洲上的春草也长得很茂盛。
楼宇配着春景,真是一幅羡煞游人的风景画。
这首名诗曾在当时诗坛上引起轰动,据《唐才子传》载,大诗人李白登黄鹤楼时见到崔颢所题的诗,不愿再题诗了,说“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”。
送别情深郑谷
作了一首诗《淮上与友人别》:扬子江头杨柳春,杨花愁杀渡江人。
数声风笛离亭晚,君向潇湘我向秦。
诗人写自己与友人在驿亭送别,各奔前程之后不知何日能见面,情深难舍,不免感伤身世。
不过也有诗人在送别时给对方多加勉励,最典型的是白居易。
他写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时只有16岁,诗云: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。
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远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孙去,萋萋满别情。
志气豪壮的少年白居易在诗中以自然界光景比喻人事变迁,鼓励朋友不必忧虑人生浮沉,自有像原野一样宽广的前途。
还有诗人所作送别诗满含深情,其语句适合谱入乐府,被当作宫廷或民间各类宴饮离别时的送别曲。
如王维的《送元二使安西》: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。
据宋代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》载,王维的这首诗谱入乐府演奏时,末句的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反复重叠歌唱,时人称之为《阳关三叠》,也称《渭城曲》。
羁旅怀乡
唐代诗人未入仕途的,多流落江湖,羁旅他乡,因而常有吟春思乡之作。
如王绩《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》,作者离家多年,在京城长安春暖花开的时候忽然遇见从故乡来的挚友,不禁涕泪交流,悲喜交集,尽情倾泻思乡之苦。
其诗最后四句为:羁心只欲问,为报不须猜。
行当驱下泽,去剪故园莱。
这四句生动描述诗人紧紧握着乡人之手,急着问这问那,请对方尽量答复、不要迟疑的迫切心情。
有的诗人离家在外,思乡心切,又没有见着故乡来的友人,只好作诗想象大雁捎带家书了。
如王湾写的《次北固山下》最后四句: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。
乡书何处达?归雁洛阳边。
前两句写破晓日出,江上已有春意;后两句写感时怀乡,想把家信托给北飞的雁带回洛阳。
据唐代殷璠《河岳英灵集》载,王湾此诗在京城传诵时,得到当时的尚书左丞相张说的赏识。
张说亲手把诗中的“海日生残夜,江春入旧年”作为对联题在政事堂。
寄托隐情
诗人当中,有的隐情深藏,借景寄托。
如李华《春行即兴》:宜阳城下草萋萋,涧水东流复向西。
芳树无人花自落,春山一路鸟空啼。
诗人在朝廷任职博学宏词科期间,曾弹劾过右丞相杨国忠党羽为非作歹,为权幸所嫉。
他这首诗虽是乘兴而作,但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,有所讽托,暗含忠谏而不被朝廷采纳的隐晦情绪。
有的诗人官职被贬,以诗寄托难堪心境。
最典型的是宋之问,据《新唐书》载,武则天当政时因朝廷权贵倾轧,宋之问受牵连获罪,被贬为泷州(今广东省罗定市)参军(八品)。
不久政局动荡,他于冬末春初时节从泷州北逃洛阳,途经汉江时写了《渡汉江》一诗:岭外音书断,经冬复历春。
近乡情更怯,不敢问来人。
诗中倾诉从贬地逃归,家书久绝,家中情况不明,愈近家愈提心吊胆,怕碰见熟人,更不敢随便和人交谈的胆怯心迹。
“诗圣”杜甫的咏春诗更是一绝。
其《春望》: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首联说的是山河依旧而国事全非,草木深密而人烟稀少,颈联、尾联勾出忧国和思家两方面的心情,把国事、家事紧紧连在一起。
讽刺时弊
唐宪宗元和五年春,白居易写出《买花》诗,以“帝城春欲暮,喧喧车马度。
共道牡丹时,相随买花去”起笔,描绘京城权贵崇尚牡丹,争相买花的热闹景象;诗末用“一丛深色花,十户中人赋”点出一丛颜色浓艳的花,价值足以抵得十户中等人家所出的赋税。
诗人用对比来讽刺当时上流社会权贵的奢侈豪华,同时也对穷苦百姓表示深切的同情。
也有诗人描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。
如张籍《废宅行》曰:胡马崩腾满阡陌,都人避乱唯空宅。
宅边青桑垂宛宛,野蚕食叶还成茧。
诗中写了外敌突然袭击京畿,黎民百姓逃避一空,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的景象。
诗末两句“乱定几人还本土?唯有官家重作主”说明了战乱该由朝廷负责,老百姓全靠官府作主。
“重”字有埋怨官府之意,讽刺官家没有防患。
诗人王之焕则由边防说事,他的《凉州词》写道: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
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
表面上,这首诗似乎是在说,羌笛吹奏《折杨柳曲》,其声哀怨,好像怨柳,然而对玉门关外的杨柳不必抱怨,因为它是得不到春风抚慰的。
其实作者的真意不在于描绘关外的荒寒,而是写远出玉门关戍守的士兵得不到温暖,讽刺朝廷不关心戍卒的艰苦生活。
体恤农家
唐代有良知的诗人大多关注社会底层,对农夫给予同情或体恤。
如孟宾于的《公子行》:锦衣红夺彩霞明,侵晓春游向野庭。
不识农夫辛苦力,骄骢踏烂麦青青。
诗中写出了王孙公子春游时糟蹋庄稼的恶行,也流露了自己体恤农夫的情感。
更为突出的是韦应物。
他任滁州刺史期间,曾察看农夫春耕的情况,写了一首《观田家》。
诗中把自己和农夫作了对比:方惭不耕者,禄食出闾里。
这两句说的是自己做官不下田劳动,却得到农夫供应的米,因而感到羞惭。
这样扪心自责的诗篇,在当时并不多见。
上一篇:春天在哪里
下一篇:100首描写春天的经典诗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