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荆楚岁时记》说:“冬至后一百五日,谓之寒食。”寒食这一天,不能生火做饭,只能吃冷食,所以称为“寒食”。 寒食与清明前后相继,但是主题并不相同。清明节是清身明心,求新护生。而寒食节却更多的是祭奠先人,怀悼旧亡。 如今,寒食节渐渐被人遗忘,但它所缅怀的那种节操精神不应该被岁月尘封。祭祖,是为了记住。记住老祖宗传承给我们的气节。 所谓气节:志气、节操也,是做人的基本原则,体现了人的尊严。
如果一个国家、社会失了气节,
人格、国格便都无从谈起。
作为一个古老的节日文化,
寒食节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,
首先表现在遵循天道的自然宇宙观上。
寒食节起源于远古时期祖先对火的崇拜。
古人的生活与火息息相关,
但火能助人,亦能伤人,
所以他们相信有火神,必须祭祀。
而各家所祀之火,每年又要止熄一次,
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,
这便形成了寒食节的雏形:禁火节。
“寒食后,酒醒却咨嗟,休对故人思故国,
且将新火试新茶,诗酒趁年华。”
苏轼这首《望江南·超然台作》中的句子,
便提到了寒食节后的火是重新燃起的“新火”。
仲春二月是农事、祭祀的重要时节,
不能弄干河川沼泽和蓄水的池塘,
不能焚烧山林,天子要向司寒之神献上羔羊,
打开冰窖,然后把冰先献给祖先等等。
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。”这一俗语
同样道出了寒食节的节庆时间
在农事上的重要地位。
《荆楚岁时记》注说,违犯寒食“则雨雹伤田”
初民所认为的天道,即自然规律。
遵天时,守地利,
顺应天道自然是中国人最古老的智慧。

到了春秋时期,禁火节转变为寒食节,
用以纪念晋国的国士介子推。
传说,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,
生活极度窘迫,缺衣少食,
介子推曾割下自己的肉让重耳吃。
后来秦穆公助重耳归国为君,称为晋文公。
晋文公饮水思源,论功行赏,
唯独介子推不肯接受,甚至为此隐居绵山。
晋文公为逼出介子推,下令放火烧山,
可谁想介子推宁死不出,和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上。
介子推死后,晋文公为缅怀他,
下令今后在介子推的祭日不准生火做饭,
要吃冷食,称为寒食节。
寒食节的扫墓习俗在节日文化的变迁中
能够融入清明节,并以清明节的主要习俗
而被传承下来,得归功于具有
强烈向心力的孝道伦理观念。
介之推成为寒食节文化的核心人物,
他割股奉君的“忠”;携母退隐的“孝”;
功不言禄、抱树而死的傲骨……
是建立在前人
对“忠”“孝”文化自觉传承基础之上的。
“千锤百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
粉身碎骨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
这就是志节之士在生死考验面前
作出的响亮回答。
从“忠”而延伸出的诚信观,
在经济领域中更是今天企业、商人的立足之本;
政治上,是国家间相交的基石;
文化上,是中国古代士人的精神。
再后来由于隆冬禁火,且时间长达一个月,
这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,
也严重威胁到老幼病弱的生命,
显得十分不近人情。
故到了魏武帝曹操、后赵明帝石勒、
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时候,
都曾对寒食下令禁止。
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,
结果是屡禁屡兴。
后来一些地方便采取折衷办法,
把寒食节后移到清明前一两天。
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谓:
“去冬节一百五日,即有疾风甚雨,谓之寒食,禁火三日。”
这个办法缓解了寒食带给人们的伤害,
也就在各地普及开来。
也正是在这一时期,寒食节被扩展到各地,
成为全国性的节日。
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在时间上接近,
到了唐代,寒食节就与清明节合而为一。
寒食节的习俗有:
1、吃冷食常见的冷食有凉粉、凉面、凉糕、艾团等。2、祭祀以寄托哀思,告慰先人。
3、插柳寒食节是柳树发芽的时间,
人们在寒食节这天,喜欢折柳佩戴、把玩。民间有“清明(寒食)不戴柳,红颜成白首”之说。寒食节阴气重,插柳可以辟邪。4、踏青在扫墓之后,可以和亲人一起踏青游玩。踏青也叫踏春。欣赏美景,开阔心情。
5、荡秋千传说寒食荡秋千是为了
让介子推的灵魂坐着秋千上天。唐朝欧阳询主编《艺文类聚》中载:
“北方山戎,寒食日用秋千为戏”。本来是宫中嫔妃最爱。后来随着时代发展,成为民间习俗。
6、咏诗苏轼曾写《寒食帖》:那知是寒食,但见乌衔纸。抒发自己被贬的落寞之情。在寒食这天,人们见景生情,感慨颇多。唐宋两朝,有四百余首流传于世。7、净肠寒食节可以多吃春菜。
菜可以补充多种营养,利于身体健康。
寒食节的禁忌有:
1、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“禁烟节”,这天家家户户都不能生火。2、禁止在坟地拍照扫墓是祭祀先祖,寄托哀思的严肃事情。对着墓地拍照则是一种不敬。祭扫务必庄重。
3、身体弱的儿童老人尽量不要上坟上坟扫墓的时候,人们大多比较伤感。加上寒食多雨水,气温波动也大。人在这种情况下,非常容易生病。古人的说法则是认为
身体不好更容易被“阴气”冲撞。4、不买鞋古人认为鞋与“邪”谐音,
这段时间阴气重,买鞋会有不好的联想。
5、不要乱烧纸很多扫墓的地方都在山地里,
乱烧纸会造成火灾。务必文明祭扫。6、远离受污染野菜扫墓踏青的路上,很多人会
顺带挖点野菜来尝个鲜。
但是很多野菜因为在污水
或者公路旁边生长,已经受到污染。注意饮食卫生,千万不要乱吃。7、肠胃不好的,慎食青团青团现在已经成为网红美食,
但是因为青团是艾草和糯米合成,很难消化。对于肠胃不好的老人孩子,一定要少吃。另外,青团不要和刺激性食物同食,
避免加重肠胃负担。
在尘世的寒食之外,
或许我们每年都应该过一个心灵的寒食。
除了扫墓郊游,
除了流于繁缛形式的复古祭奠活动,
古人的流连与惜别、沉静与持守、
伤痛与哀思,是否能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?
寒食日,不妨“蜗居”打叠一下自己的心灵:
凭冷静之心境发持久精进的动力,
以出世之心做入世的事。
于无常之底子上,建造一些温暖而质朴的文明。
孔子说:“三军可夺帅,匹夫不可夺志也。”
“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”
孟子说: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。
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也。”
刘禹锡说:“昔贤多使气,忧国不谋身。”
于谦说:“名节重泰山,利欲轻鸿毛。”
国粹君以为:寒食节祭祖的最大功能
就是传承民族气节。
闻道夕死之求索,乃气节之滥觞;
献身未已之执着,乃气节之推展;
侠肝义胆之风尚,乃气节之升华。
商代的伯夷、叔齐耻食周粟,
采薇果腹,以致饿死。
庄子宁为“孤豚”、“牺牛”,
也不愿到诸侯王膝前为相。
屈原“眷怀宗国”,因理想抱负无法实现,
毅然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。
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,
从蓄须明志,不为倭寇演戏的梅兰芳,
到宁可饿死也不吃“嗟来之食”的朱自清……
扰今追昔,祭祖是为了记住。
这些穷不变节、难不易志的气节,
是中华民族千劫不灭、万难不屈、
危而复安、弱而复强的重要因素。
它沉淀多年后,就成了我们的文化。
如果一个国家、社会失了这种文化,
人格、国格便都无从谈起。